情緒和脾胃,到底有多大關系
“薄霧濃云愁永晝,瑞腦消金獸,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?!?,“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凄凄慘慘戚戚,這次第,怎一個愁字了得?!?,愁憂難覓,相思之苦,怎讓易安居士削如黃花?茶飯不思,庭院深深,幾許牽念,幾人未嘗?兒時,我們多少次讓父母
“
氣得胃疼
”
或者
“
氣得吃不下飯
”
,而我們最想看見的便是他們高興的
“
胃口大開
”
。
或許大家會奇怪,生氣或者高興是心情的問題,跟胃口有什么關系?在《
素問
·
舉痛論篇》
中有:
“
怒則氣上,
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。
”,
七情所傷,首先影響臟腑的氣機,而后形諸外。古中醫認為,脾胃斡旋氣機居中,氣機上下升降,內外出入均有賴于脾胃,七情過用及五志化火皆易傷及脾胃。
脾在志為思
, 為憂,
倘若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的情況下
,
影響脾的運化功能
,
致使脾胃之氣結滯于中焦
,
脾不升清
,
胃不降濁
,
就會出現不思飲食
、脘腹脹悶疼痛、惡心、噯氣、嘈雜等的臨床表現
。嚴重者導致氣血生化不足
,
出現消瘦倦怠
,
四肢不舉
,
毛悴色夭等癥。所以當情緒舒暢時,
氣血沖和,
脾胃正常工作,消化吸收功能就正常,
食欲就好。所以可以說,
脾胃是最我們情緒的指向標。
同時在現代醫學中,也發現了情緒與胃腸道疾病有緊密的聯系,例如慢性胃炎等,
目前
,
大多數專家學者
認為,精神心理異常的變化
,
是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刺激。
由于過度的精神刺激、憂郁
、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復作用下
,
強烈的病理性沖動不斷傳入大腦皮層,
使皮層興奮與抑制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
,
機能弱化而失調
,
致使胃出現各種病理改變
,,
如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
,
胃粘膜形成缺血區
,
胃腺分泌異常等
,
長期的失調則日漸發展成器質性病變。這種因長期不良情緒因素所引起的胃的病理性改變,表明情緒因素導致的慢性胃炎在系統論上存在內在統一性。
所以,情緒對脾胃的健康非常重要,古人就曾告誡我們
“
人之當食,
須去煩惱
” “
食前后不用見悲哀喜怒之事
”
,也正如平時戚師所言:心情好,諸身通暢,飲食調達。
或許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難以釋懷,可仍以此下幾點小建議,贈與大家: 一,飲食調養,清淡適量。
二,哭是緩解緊張、煩惱、痛苦的好方法。
當情緒不穩、悲痛欲絕的時候,
不要一味隱忍。
三
,受到不良情緒困擾時,不妨到無人處大聲喊叫。
通過無拘無束的喊叫,
將內心的積郁發泄出來。
四,當情緒低落時,運動會轉移你的注意力。
五,心情不好時,找人傾訴也是很好的宣泄、轉移不良情緒的方法。
六,學會使用移情法。
當遇到不良情緒時,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,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。
七,一杯漢古歡怡茶,飲盡人事幾多愁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性、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和原創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